偏方大全 第201页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知足者常乐”一语,出自《论语》。意思是说,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有一客观的认识,从各方面感到满足而又无过多的、不切实际的奢望,并能始终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和情绪上的安定。但是,人生在世,不可能对工作和生活没有一点追求和期望,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因此,“知足”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一个人在对待客观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的认识水平。“知足”,实际上讲的是心理健康。其具体表现在3...
12
养生奇方—养德

养生奇方—养德

养生奇方—养德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称石头和尚,九十一岁时无疾而终,谥号天际大师。希迁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无...
12
防止乐极生悲

防止乐极生悲

防止乐极生悲《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屡试不第的穷秀才范进,当他突然得知自己中了举人,高兴得不得了,以致突发癫狂病。这个故事所描写的情节是有其科学道理的人,人在快乐的情绪到了极点的时候就会转为悲痛,也就是俗言所谓的“乐极生悲”。同时,这个医案也说明“喜”情可以用“悲”情来调摄的道理。因此,在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时,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的心态平衡。以悲来调节喜,这是利用情绪之间的对抗来...
12
养生之根-德与性

养生之根-德与性

养生之根-德与性在道德修养与健康、养生和关系方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养性和养德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的情感。寿,则有两层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
12
仁者寿

仁者寿

仁者寿儒家创始人孔孟关于养生的说法很多,但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养心,而养心又需从日常做起,也就是平时要养德。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仁者寿”。这“仁者”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这就是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大德必得其寿”,孔子在《中庸》中对此说得更加明确。我们的周围经常会看到因大德而得其寿的老人。他们尽管满头银丝,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这就是因...
11
注重养德

注重养德

注重养德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要养德。古代学者早就提出“仁者寿”的理论。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生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获得高寿。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人友好,乐于助人,是养生重要的一环。《孙真人卫生歌》说得好:“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
12
顺时调神

顺时调神

顺时调神人们的起居作息要顺应气候变化,并且要按照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来安排生活。而养神也应随着四时变化而不断地调节,即从精神上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这是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顺应四时调节精神变化有利健康。春天,大地回苏,万物生机勃勃,春阳上升,人们的情志也应随着春天生发之机而生,使神情向上,调动一天的积极因素,从精神上与春天一样保持欣欣向荣的生发之气。夏天,大地生机盎然,万物茂盛,人们...
12
清静养神

清静养神

清静养神俗话说:“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只有心理清静,才能得以调心养神守精。心静神安,精气逐渐充盛,形体健壮,真气内从,邪不可侵;心神躁动不安,精气日益耗损,使形气早衰。要达到心静,就必须祛除杂念,条畅情志,这样才可使心神静养,精神内守,脏腑旺盛,病无所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为无为之事,乐恬澹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可?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金...
12
影响神的因素

影响神的因素

影响神的因素人的精神状态的好坏与多种因素有关,诸如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以及自身疾病等,均可引起神的变化。社会因素。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是从事劳动,过着社会生活的人。因此,每个人的社会环境不同,思想状态亦不同。《黄帝内经》里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黄帝在这里明确地...
12
节欲守神

节欲守神

节欲守神欲即欲望,是指人们对一切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节欲就是节制自己对这两个方面的过于勉强的追求,使身体不致于因欲望太过而耗神伤精。人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欲望呢?《抱朴子·内篇》认为:“人欲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遏之病,故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一个人若在生活上贪欲无度,永不满足,使心神耗散,心理健康就要受到损害。...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