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大全 第283页

桃文化与桃在中医药的应用

桃文化与桃在中医药的应用

桃树,原产于于我国,后经“丝绸之路”引种到全球各地,是与苹果、梨并列的世界“三大果树”之一。桃树广植于我国大江南北,平凡而不起眼,但在古代,国人对它却是情有独钟。在民间节庆、宗教礼仪、文化、医药方面都深深嵌下了它的印记,由此在我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桃文化”。古代尊桃树为“仙木”,认为它可以驱邪制鬼。这最早源于《淮南子》中有“羿死于桃”的传说。羿是古时一位善射者,他有一徒...
12
关于李经纬《内经图》全释

关于李经纬《内经图》全释

一、关于《内经图》名称:《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二、《内经图》与中医学、道家的关系从...
12
奇方偏方秘方等之琐谈

奇方偏方秘方等之琐谈

过去读《红楼梦》,见贾宝玉为林黛玉开药,开出一副古怪的方子,其中主要的药是古坟中富贵人头上戴的珠子。贾宝玉小小年纪,居然精于方药,这当然是小说家曹雪芹给他的本事。据红学家们讲,读《红楼梦》就是读百科全书,你想知道的知识,里面都有,如果不信,你试读一下里面的菜肴,马上就能够知道茄子怎么做得不像茄子,从而拥有广博的烹调知识。至于“政治家看见排满”云云,那自然是要让热衷政治学原理的人去读了...
12
清代医事制度以及医学教育

清代医事制度以及医学教育

一、医事制度(一)太医院鸦片战争以前,清代医事制度多沿袭明朝旧制。顺治元年(1644)设太医院为独立的中央医事机构。为帝后及宫内人员诊视疾病、配制药物,也担负其他医药事务。最初设院使一人(正五品),左右院判各一人(正六品),掌太医院事。其下设御医10人、吏目30人、医士40人、医生20人、切造医生20人,分掌所属事务。以后历朝,院官员额各有增减,雍正八年(1730)添设食粮医员30人...
12
对中医的别名你们都知道吗

对中医的别名你们都知道吗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第一个名字是歧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第二个名字叫青囊。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
12
西化管理限制中医正常发展

西化管理限制中医正常发展

据新华社电(记者刘璐璐)在现行医疗理念与制度下,中医的诊病、治病与验效,中药新药的开发、评审与推广,基本采用西医标准来判定,而实际上中医的精髓和技能却与西医有显著的区别,不可同日而语。一些医学专家认为,在一些现行的具体法律法规和医疗行政管理制度上,许多方面全面的西医化限制了中医的正常发展。“按《执业医师法》规定,必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者,方能参加执业医生资格考试,且考试所考内容近...
12
七十年以前的废止中医风波

七十年以前的废止中医风波

在今天的中国甚至世界,恐怕不会有什么人提出要废止中医,如果真的有人说这样的话,那么大家即使不认为他是精神病,也只当是酒后胡言。然而,在70年前的中国,这样的议论却是家常便饭,时常在报刊上露面,一干五四精英类似的鼓噪,了解那段历史的人,肯定有所耳闻,即使不了解,稍微熟悉一点鲁迅的,从他对中医那深恶痛绝的态度,大概可以推测,在那个时代,中医在这些精英眼里是个什么形象。不过,连我这个学近现...
12
要从多元性认识中医

要从多元性认识中医

回顾和反思20世纪中医发展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发展一直笼罩在科学主义的阴影中,并在不懈地追求医学一元主义的理想目标。科学主义视科学(现代科学)为最高的的价值标准,用这种标准来理解、评价和发展中医,其结果必然将中医视为“非科学”,而一切非科学的东西在科学主义的视野里是应被废除或改造的,于是便有了“废止中医”、“废医存药”、“中医科学化”等口号和主张,中医至今仍没有摆脱被质疑和改...
12
从宫廷谋杀案说到附子

从宫廷谋杀案说到附子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年~前49年),大将军霍光的妻子想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想法谋害当时的皇后许氏。许氏分娩之后,霍光的妻子就胁迫御医淳于衍利用服药的机会进行谋害。淳于衍暗中将捣好的中药附子带进宫中,偷偷掺合在许皇后要吃的药丸内。许皇后服药后不久,即感到全身不适,很快昏迷死亡。附子是一味剧毒药,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子根),大辛大热,含有许多生物碱类,如乌头碱、...
12
中药店为什么多称“堂”

中药店为什么多称“堂”

我国各地的中药店,大多称为“堂”,什么“同仁堂”、“庆余堂”等等。这是出自汉末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典故。张仲景从史书上看到扁鹊为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受感动,就拜他的同乡、名医张伯祖为师,从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后来,他当了长沙太守,当时伤寒等疾病流行,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他一边作官,一边孜孜不倦地钻研祖国医学,为民治病。他还公然打破官府清规戒律,坐在太守办公的大堂上行医,为病人诊脉开方...
12